1。苏联在苏德边界战略布局是“矛”并非“盾”。
“官方资料”1941年6月22日德苏边界的力量对比:
德军和同盟
苏联红军
对比
师
181
167
1.08:1
人员
550万
290万
1.90:1
火炮
47,200
32,900
1.43:1
坦克
4,300
14,200
0.30:1
飞机
5,000
9,200
0.54:1
俄国历史学家MikhailMeltyukhov则提出一份不同的版本:
德军和同盟
苏联红军
对比
师
166
190
0.87:1
人员
4,306,800
3,289,851
1.3:1
火炮
42,601
59,787
0.7:1
坦克(包括突击炮)
4,171
15,687
0.27:1
飞机
4,846
10,743
0.45:1
在当时,41%的红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依据红军的指令,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
原本苏联在1938年开始采用的战术是防御:以标准的线状防守战线紧连其他国家,步兵部队会在防线上堀壕架构坚强的防御工事,而坦克则会配合步兵行动以提供支援。
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战术后,改采将步兵部队集中为大规模机动队伍的进攻战术。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个庞大的机械化军团。
(拍摄者为纳粹德国士兵,拍摄时间据说为入侵苏联第一天)
苏联历史学家威克特·苏沃罗夫指出,当时苏军的士兵没有配备防守地区的地图,相反的却配备了德国占领地区的地图。
如果仅仅是为了防御希特勒的进攻,那么其兵力部署显然是太过于靠近边境线,明显缺乏纵深,并不符合战略防御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部署原则。
苏军的兵力部署状况与其说是防御性质的,不如说带有更强烈的攻击性。
2。苏联的侵略计划
(“大雷雨计划”)
“大雷雨计划”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并称霸欧洲的明确计划。保罗卡雷尔的《焦土》一书中宣称,1993年初,俄罗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完整的战争计划。该文件来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并且文件显示,斯大林于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计划。
前格鲁乌情报官,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维克多·苏沃洛夫是将苏联侵略计划公诸于世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披露斯大林的长远计划是:一边跟希特勒进行合作,一边扩军和备战。是先让希特勒与欧洲各国自相残杀之后,再“解放欧洲”。
“大雷雨计划” 明确决定“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但由于准备不够,只得推迟;仅仅是推迟,推迟是更加完善进攻行动。
(拍摄者为纳粹德国士兵)
3。德国纳粹抢了先机,历史铸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拍摄者为纳粹德国士兵)
矛与矛的较量,当然先发制人者主动。这也是为什么苏德之战初期苏联军队在1941年遭受严重挫败的主要原因。当然了,历史不会重写。
也正是希特勒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狂人,在德英战争无法进展的情况下,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发动侵苏战争,令斯大林万万没有料到。
(拍摄者为纳粹德国士兵)
手足无措的斯大林,足足隐居了一周后才在苏联媒体发表讲话,进行全国战争动员。为此,苏军当时的副总参谋长感叹到:要是进攻希特勒的时间真的是1941年6月12日该多好呀!那样就比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间提前了整整十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爱游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爱游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